热闻|防溺水宣传做了这么多,为啥溺水事故还“屡防屡现”?

2023-08-10 01:46:30    来源:齐鲁壹点    

入夏以来

随着气温升高

外出游泳、野外戏水的人增多


(资料图)

青少年儿童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

溺水事故“屡防屡现”

据,8月1日,扬州苏北人民医院护士沈玉婷带孩子在安徽宣城游玩时,在河边遇到一名少年溺水,沈玉婷紧急开展急救工作,促使他恢复脉搏。获救者父亲道谢。

沈玉婷称,作为医护,这是责任也是义务。

01:08

据湖南日报,8月2日傍晚,湖南邵阳县莲子湖,一女孩溺水,其母亲呼救。

邵阳县检察院一工作人员路过,下水施救。

在众人的帮助下,把小女孩救起。

据湖南日报

据长江日报,8月2日,江西武宁县一水域,一男孩哭喊爸爸。

这男孩爸爸为救另一男孩溺亡。

据长江日报

8月4日,当地县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。

2023年8月2日18时51分,我局110指挥中心接到报警:武宁县城湖滨东路黄金海岸附近水域有人溺水。

我局立即派警赶赴现场参与救援,经现场救援人员及医护人员全力抢救,溺水者郭某已无生命体征。

……

8月还没过几天,但溺水事故频发程度之惊人就已令人发指。

防溺水安全知识年年都在宣传,但为何却“屡防屡现”呢?

悲剧为何不断上演

第一,总是觉得溺水是小概率事件就不当一回事。据国家卫健委和公安部不完全统计,因为个人或者监护人的疏忽,我国每年因溺水死亡的人数已超过5.7万人,其中少年儿童溺亡占到56%,溺水已超过道路交通事故,成为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“第一杀手”。通过这组数据,我们就不难发现,其实溺水在没有发生的时候,可能就是小概率事件,但是一旦发生溺水,孩子溺水不到2分钟就导致死亡或大脑受损,所以发生溺水导致死亡的概率很可能会超过90%。在这里第一就是强调让孩子知道玩水危害,监护人要做好引导与宣传的工作,切勿有侥幸心理。

第二,急救与自救知识非常匮乏。目前我们国家一直在普及一些急救常识,像简单的人工呼叫急救知识真的应该全名普及,因为在黄金时间段,我们的急救真的能够救回一个个鲜活的生命。相关统计显示,中国每年有超过100万人因各种意外伤害死亡,因为民众急救知识普及率非常低,其中70%的患者在病发后的“黄金时间”内得到不到有效救助而死在了医院外。同时发生意外之后,能够沉着冷静的自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,所以拥有急救与自救常识是很重要的一门知识。

第三,“淹死的都是会水的”。很多人溺水并不是因为完全不会游泳而导致悲剧的发生,他们因为太过自信而导致了悲剧发生,所以千万不要拿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做错误决定。现在的天气十分炎热,提醒所有爱好游泳或者喜欢在水里玩耍的家长以及孩子,远离深水,就是敬爱生命。

拒绝“形式主义”宣传

防溺水工作关键是防患于未然,这就需要多方共同努力,提高防范意识、落实监管责任、加强避险意识。

首先,要加强对孩子的监管和看护。如果父母在身边,要多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,尽可能不让孩子脱离视线。如果是委托监管,一定要和委托监护人做好沟通,时刻提醒他们看护好孩子。平时,也要尽可能多地通过电话、语音、视频等方式,叮嘱孩子远离危险水域,最大限度避免孩子接近危险。

其次,要加强宣传教育。当前防溺水安全教育注重“量”的同时,应更注重“质”。可选择以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形式,让孩子们喜闻乐见、入脑入心,将安全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大脑中。进村入户,加强农村地区中小学生,特别是留守儿童等重点群体的防溺水教育,全方位弥补教育宣传短板。同时,学校可通过家长会、公开信、微信、家访等形式,使防溺水教育走进每个学生家庭,提高家长对防溺水教育的重视程度。

最后,要加强水域管理。当地政府要及时对辖区内易发生溺水事件的河、塘、沟、渠、坑和水库、湖泊等重点危险水域进行排查整治,完善安全警示标识,配置安全防护设施,认真组织巡查值守。此外,当地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安全设施和娱乐设施的投入,在人口集中区域兴建游泳场所,并组织专业人员开设游泳课,帮助学生掌握游泳技能和自救自护方法。

但是,在重留痕、重过程的工作导向下,一些地方防溺水的工作要求越来越多、考核形式越来越多,可这些要求有哪些能起到实际作用,却鲜少有人考虑。而从结果来看,一些“走过场”的防溺水工作形式,尽管投入大量人力、物力,有时也未必会取得预期效果。

应该认识到,防溺水要想真正起到“防”的作用,就要有效调动各方力量,结合各地基层实际,实行更为灵活高效、可行性强的工作方式,合理统筹家长、学校、社会各方责任,让各责任主体都能把“好钢用在刀刃上”,打起十二分精神做实事。

牢记防溺水知识,关键时刻能救命

据人民网

总之,预防儿童溺水,离不开学校老师的努力,需要家庭加强监管,也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。唯有人人绷紧防溺水安全弦,拒绝“形式主义”的防溺水宣传教育,方能最大程度避免溺水事故再次发生。

来源:、、农民日报等

编辑:郭辰昊

壹点内容中心出品

[责任编辑:h001]
关键词:

相关新闻

联系邮箱:99 25 83 5@qq.com

备案号:豫ICP备2020035338号-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

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